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杨先生徘徊在生死边缘150多天后,经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专家救治团精心准备,特别申请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下,将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的体外心脏装置在手术中“待命”,以保患者不时之需。近日,杨先生在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再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康复出院。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 命悬一线
据介绍,在浙江衢州打工的杨先生去年8月3日起身后突发意识丧失,送到附近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下了病危通知书,当时在紧急安装体外膜肺氧合装置(ECMO)进行生命辅助后,生命体征慢慢稳定。不过随后又多次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在回到老家重庆后又因为病情加重送至新桥医院。
“病人入院时反复胸痛、四肢冰凉、不能平躺,上肢血压只有70—80mmHg,处于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的阶段。”心血管内科主管医生张辰博士回忆当时接诊时的情况,他说,进一步的心脏CT造影检查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让临床治疗组也感到很棘手,因为这样的心脏供血情况和心脏功能,是很难活下来的。
时间就是生命,杨先生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11月6日,他顺利转入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以进一步评估是否能接受外科手术。为了确保此次手术的成功,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专门成立了由肖颖彬主任为组长的救治专家团队。
经过全面评估,发现病人心脏成球形扩大,心室壁明显变薄,反应心脏功能的指标下降到不足正常人的30%;前期抢救时用了大量血管活性药物,导致周围血管出现严重的炎性改变,病情复杂身体虚弱,而且之前病人曾因MRSA感染(目前院内感染最严重的细菌感染之一,对多种最高级别的抗生素都耐药),导致脓毒性休克。
“生命至上,一个生命送到我们手中,我们必须尽全力救治。”在这紧要关头,救治团队的治疗组组长、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拍板决定手术。
为生命破例 体外心脏装置“待命”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术前都可以使用,以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心肌耐受能力。”“术后早期可能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但是因为病人心脏泵血功能极差,当IABP和ECMO都不能有效维持循环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团队成员想到了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的体外心脏装置,该装置可以有效放空心脏,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维持有效循环。
但是,对于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装置用于这样危重病人的治疗,需要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肖颖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宋彩萍院长做了汇报,并申请召开伦理委员会会议。
详尽的治疗方案和应对举措,让伦理委员会专家们一致同意在此次手术中,在没有其他替代方案使用的前提下使用体外心室辅助装置。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体外心室辅助装置、心脏移植……当前外科治疗心脏疾病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先进的治疗方法都准备好以后,病人被转入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精心手术 通过生命线上的考验
经过近一周的精心准备,治疗团队和杨先生都将迎来最严峻的考验——心血管外科专家将为他实施心脏搭桥手术。
手术于上午10点正式开始。由肖颖彬、陈劲进、蹇朝和鞠胜杰组成的手术团队分工明确,在手术团队和麻醉团队娴熟的配合下,到中午12时30分,肖颖彬做完最后一针缝合后,心脏搭桥手术顺利完成,盯着监护仪上还算稳定的心跳和血压,大家都长舒一口气。
但是,这没有让大家高兴太久,或许是因为缺血时间太长,突然恢复了血液供应,心脏变得不太适应,大家术前担心的问题开始出现。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都开始紧张起来。手术专家、麻醉专家商量后决定,先补充容量,进一步增加升血压药物的使用剂量,给心脏一个适应的时间,密切观察后再确定是否使用体外心脏辅助装置。就这样,大家一直盯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盯着监护仪上不断变化的生命体征检测指标……
大约两个小时后,病人心跳和血压已能基本保持平稳,并没有进一步恶化。
“生命体征平稳,转回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如果循环出现波动,再次启动植入体外心脏辅助装置。”下午4点30分,病人在经历了近7个小时的手术和监测后,再次回到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
治疗团队的精心准备精湛技术,让年轻的生命再次展现出生命力。杨先生回到监护室后,生命循环情况进一步稳定,到当日夜间,他已经完全清醒。术后一周,杨先生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经过医护人员术后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和专业护理下,杨先生顺利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