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日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该院佘军军和于君教授团队发现,阑尾切除-肠道菌群失调-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存在相关性,阑尾切除后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导致CRC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研究成果以《阑尾切除改变肠道菌群促进结直肠癌》为题,近日在著名肿瘤学期刊《致癌基因》发表。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通过坚持分析来自西安与香港的40万人群大型队列,并对既往患者最长20年随访后发现,相比对照组,阑尾切除组人群CRC发生风险增加73%。进一步通过招募157名阑尾切除术患者和157例正常对照,进行粪便菌群宏基因组测序后发现,阑尾切除术组人群的肠道菌群显著失调,普通拟杆菌 脆弱拟杆菌等7种促进CRC的细菌富集,厌氧菌海氏肠球菌等5种有益共生菌减少,整体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向促炎促癌转变的趋势。同时在动物体内模型中发现,切除小鼠阑尾损伤肠屏障功能后,在菌群的影响下通过偶氮甲烷(AOM)/ 葡聚糖硫酸钠(DSS) 模型可加速诱导CRC发生发展,但采用广谱抗生素清除菌群后无明显差异。科学家们建议,临床医生诊疗中应更加审慎、全面地考虑施行阑尾切除术的必要性,还必须对阑尾切除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术后长期肠镜随访。
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2018中国结直肠癌早诊筛查专家共识》将阑尾切除列为CRC筛查高危因素之一。业内通常认为,阑尾的生理功能微乎其微,是一个可切除、可舍弃的进化遗留器官。但进一步研究表明,阑尾富含淋巴组织,在肠道免疫调节和微生物组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阑尾切除术后远期与多种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