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已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迅速进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为常规治疗无效、器官功能不全、缺乏标准方案等原因而陷入“无药可治”的困境。近日,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臧远胜团队联合国内23个肿瘤中心和中、美、法、意、澳5个国家的31名肿瘤专家共同撰写的《“篮子理论”临床研究》在《肿瘤学前沿》(Frontiers of Oncology)杂志正式发表,为众多“无药可治”的“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臧远胜教授介绍,“篮子理论”临床研究是伴随着肿瘤治疗药物的迅速发展和诊断技术的日益提高而产生的新事物。为“无药可治”的“难治性肿瘤”患者寻找治疗机会,一直是肿瘤内科治疗的巨大挑战。而以二代测序为代表的肿瘤诊断技术的提高,让临床医生有可能从基因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肿瘤,甚至以针对某个基因事件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为“篮子”,给不同器官起源的肿瘤患者寻求相同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臧远胜带领焦晓栋副主任、王湛教授和柳珂副教授等团队骨干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标国际前沿的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Molecular Tumor Board, MTB)讨论,目的就是为诊断存疑、治疗困难的疑难肿瘤患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得益于MTB讨论的多个病例研究的结果,已经多次在《肿瘤学家》杂志(Oncologist)的MTB专栏以及临床肿瘤学杂志子刊《临床肿瘤学-精准肿瘤学》(JCO-PO)等业界权威杂志发表。
为给此类患者寻求更多的治疗机会,2017年,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团队还在国际临床研究网站上注册了“篮子理论”创新靶向治疗临床研究。并借鉴前期国外的小样本“My Pathway”研究,取名为“Long March (长征)Pathway”,一来借指长征医院发起的临床研究,二来借喻研究不易,但有必胜的信心。
几年来,该团队先后在这一领域发表了20余篇相关SCI文章。2019年,系统阐述疑难肿瘤概念的文章在《肿瘤学前沿》杂志上发表。这一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文章被《自然》系列杂志引用。2022年,针对BRAF突变肠癌的原创性临床研究结果在《欧洲肿瘤学杂志》上发表,而借鉴该研究的更大规模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开展,未来有望改变此类难治性肠癌患者的治疗标准。
目前,在国内肿瘤领域专家的支持和推动下,长征医院肿瘤科团队共同成立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臧远胜教授担任首届候任主任委员,并即将接任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