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部分人群仍需加强疫苗接种,提升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14
浏览次数:

  在4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2023年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专家和学者们对“加强免疫接种必要性和价值”进行了探讨和解答,一致认为,当前阶段仍需加强疫苗干预,从而保持人群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是疫苗和健康领域的行业盛会,今年邀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围绕我国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与免疫服务、疫苗与新冠大流行应对与思考等分享观点。

  新冠疫苗防重症仍然有效

  此次,在2023年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潘红星表示,部分人群仍需加强疫苗接种,提升对新冠感染的高免疫性。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余文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保护易感人群的角度来看,接种新冠疫苗对预防感染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效果显著。《柳叶刀-传染病学》关于混合免疫效果的分析显示,感染+接种疫苗产生的混合免疫力保护,要远远大于单纯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力。

  由于新冠“战线”过长,如今部分人已经趋于“疲惫”,甚至认为接种疫苗可有可无,所以懒得去“挨一针”。潘红星表示,疫苗依旧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最佳手段。他强调,从全球范围看,对重症、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在感染3个月后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是共识,接种疫苗可以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以及二次感染后的严重程度。

  为有效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疫情形势、疫苗研发、免疫效果评估、人群免疫力水平等因素,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印发了《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接种目标人群、时间间隔、疫苗选择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方案》提出,现阶段疫苗接种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补齐免疫水平差距,进一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其中,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多款疫苗上市该如何选择?

  目前我国现有获批新冠疫苗达15种,包括5款灭活疫苗、6款重组蛋白疫苗、3款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流感病毒载体)以及1款mRNA疫苗。那么,新冠疫苗接种到底怎么选?

  《方案》解答中提到,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免疫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因此,如果前期接种了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或感染后接种推荐选择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

  吸入用新冠疫苗就是一种免疫效果突出,接种体验很好的疫苗。除能高效激发体液和细胞免疫外,还能诱导黏膜免疫。

  潘红星在2023年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提到,黏膜IgA基线水平较高的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显著降低,因此建立呼吸道黏膜免疫有利于抵御新冠病毒感染,阻断或降低传播,而可诱导黏膜IgA的疫苗对预防感染有重要价值。在近期研究中发现,在长期无症状感染病例中,接种吸入用新冠疫苗,可产生快速而强大的抗体反应,有助于后续的病毒清除,可能成为长期无症状新冠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此外,区别于其他上市的14种疫苗,吸入用新冠疫苗采取了全新型接种方式,即通过口腔吸入进行接种,就像喝咖啡一样。

  《方案》中推荐的还有mRNA新冠疫苗、多价重组蛋白新冠疫苗。不同的疫苗,可能会存在部分效果、接种体验的不同。但只要是国家推荐的,大家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