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医学体现了从以个体为重点到以群体为重点的医学观念的转化。”7月16日至17日,第一届中国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表示,“公共卫生事业应该怎么做,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应如何体现”等问题值得思考。
据介绍,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以“凝聚发展共识、共促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为主题,旨在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升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整体水平,探讨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方略。
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科教育处处长高斌表示,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聚焦主攻方向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强化部门协同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公共卫生学院的交流,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公卫学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陈昕煜认为,以“群医学+”为特色指引学科建设,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品格群医学及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是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目标。
王辰在主旨报告中对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群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梳理和辨析,他指出,群医学将促进人才培养变革,即由过去培养“临床医生”转变为培养“医生”,并将从专业设置、体制学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群医学带来的思想观念转变将促进医学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的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邬堂春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对慢性病进行病因预防、风险预测及早期预警,需要强有力的高级科学证据作为支撑,才能建立完备的预防体系与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重点阐述了疾控体系改革的原则和目标,总结了我国当前疾控体系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要建立符合国情和行业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牛津大学教授Muir Gray爵士在题为“群医学未来发展趋势及实际应用”的主旨报告中明确,群医学是解决当前医疗卫生系统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思路,号召将群医学理论应用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中,从而为人群提供高价值的医疗健康服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作了题为“临床研究驱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从科技创新体系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当前临床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并结合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路径,分享了协和医院在群医学理论指导下临床研究驱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系统梳理了学院自成立三年来的成长与发展。他介绍,群医学学理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学院在重要期刊发表一系列群医学学理的标志性论文,与国内外群医学及公共卫生专家交流讨论发展群医学的学理,初步形成了我国关于群医学的理论框架。
据介绍,协和医学院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群医学及公共卫生相关课程共4大门类45门,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教授、行业专家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同推动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