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我国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队列研究结果披露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14
浏览次数:

  听力损失为全球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20%的人受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影响,全球5%的人患有致残性(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约有2600万先天性耳聋患者,“十聋九哑”成为残酷的现实。约60%的先天性耳聋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已知的耳聋基因超过200个,以往无任何临床治疗药物。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发现耳畸蛋白缺陷(OTOF)基因治疗恢复患者自然听力,在噪声言语与音乐感知中比人工耳蜗表现更优。此研究是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的队列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此研究首次系统比较了先天性耳聋儿童接受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多维度效果差异。

  此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筹)的舒易来教授、李华伟教授、陈兵教授、王武庆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教授完成。

  长期以来,人工耳蜗植入和助听器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方法。但人工耳蜗难以完全重现自然听觉,患者在言语感知和音乐欣赏方面,体验感仍较差。相比之下,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有望恢复自然听力,引起了领域内的高度关注。基因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将正常基因或者修复异常基因的工具导入患者细胞内,替代或修复那些导致疾病的缺陷基因,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系统,以基因置换策略将正常OTOF基因导入患者内耳毛细胞,促使其表达功能正常的耳畸蛋白,从根本上改善听力与言语能力。经过数年研发,团队于2022年6月获伦理批准后,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耳聋患者基因治疗体内给药,后续又为10余名患者施治,不仅实现国际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突破,更攻克大基因递送难题,开启了耳聋治疗的新时代。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病因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后多个维度的感知情况究竟如何?与传统的人工耳蜗植入相比有何优势、劣势?为验证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的真实差距,研究团队纳入11名接受基因治疗的先天性耳聋儿童,并严格匹配61名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长达1年的多维度随访评估,覆盖听力阈值、言语感知、音乐理解、声源定位、大脑皮层反应、生活质量等关键指标。

  在接受基因治疗的11名先天性耳聋孩子中,有9名完成了治疗后1年的跟踪观察。结果显示,他们的听力恢复情况非常稳定,言语能力也越来越好,这说明,针对OTOF基因缺陷的耳聋基因治疗,不仅能改善听力,疗效还能保持稳定。

  对于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正展现出令人欣喜的优势。无论是评估孩子对声音的理解能力、日常听觉行为表现,还是说话的清晰程度,听声辨位能力(声源定位),以及在嘈杂环境中听声音的感受,基因治疗组的表现得分都明显高于人工耳蜗组;从大脑听觉皮层的反应来看,基因治疗组孩子的脑电“失匹配负波(简称MMN)”出现得更早(潜伏期更短)。MMN是大脑自带的一个“声音变化检测器”。当我们听到的声音突然发生变化,比如音调变高、音量变小或声音变短,即使我们没有主动去注意,大脑也会自动识别这些差异并产生MMN信号。对于同样的声音刺激,基因治疗组的MMN引出时间更早,表明其听觉皮层这种自动侦测声音变化的能力更好、反应更快,儿童听觉通路(从外周听觉器官到听觉皮层)的信息处理速度更快,为基因治疗组孩子未来获得更好的言语和语言能力提供了更有利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优势在术后半年时表现更为突出。这意味着,接受基因治疗的先天性耳聋孩子,能更快学会“听声音、懂意思、说清楚”,而且听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