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科普活动

科技信息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专家呼吁多部门合力推动“最优解”落地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14
浏览次数: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的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主题宣传活动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公众对老年期痴呆的科学认识,增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意识。

那么,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会给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带来哪些获益?真正改变疾病进程的干预手段有哪些,又是怎样帮助患者守护认知的呢?

早防早治疗,向爆发式恶化说“不”

“AD发展轨迹有其自身特点,早期症状隐匿性强难觉察,中晚期则呈爆发式恶化,一旦进入中晚期,就会将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拖入照护困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晓春表示,如果将患者维持在轻度认知障碍(MCI)和AD轻度痴呆阶段,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基本可以自我照护,将极大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然而,AD在我国的早诊比例不尽如人意。“我们在多个社区试点筛查过程中发现,我国AD早诊率和轻度认知障碍(MCI)就诊率仍然较低,这一现状与多重因素有关。”陈晓春解释,最大的痛点之一是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很多人看到老人记忆力减退或性格变化,往往归因于“年龄大了,老糊涂了”,等到必须要就诊时已经进入了中晚期。

数据显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就诊率为28.6%,轻度认知障碍就诊率仅为2.8%,而95%的患者一经确诊即为中晚期。

针对上述痛点,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发布的《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主要任务就明确,要宣传老年期痴呆防控科普知识、开展老年期痴呆筛查与早期干预。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医学技术评估研究中心教授陈英耀认为,早期药物干预很有价值。若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动态监测,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干预,能够放缓AD患者数量增长,极大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构建预防体系,实现“可防可治”

“AD早期干预的关键就是把握‘黄金窗口期’。”陈英耀说,如果创新药品和技术手段更好地用于早期治疗,就能够有效减缓患者疾病进展,助力AD防控措施的开展。

那么,如何找到不同患者介入干预的“黄金窗口期”呢?

陈英耀建议,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早期筛查,比如先通过简单的量表,做好风险分级;再结合生物标志物精准筛查。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可以推动适宜的筛查诊断策略,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筛查,再到上级医院通过病理诊断完成精准诊断。也要动员家庭、社会以及卫生服务体系共同承担起筛查的责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金维刚则建议,把认知功能筛查作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常规内容,由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联手构筑筛查的“第一道防线”,制定统一的筛查路径和操作规范,提高关键诊断工具的可及性,建议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工具普及和使用培训。

此外,创新药物和疗法的出现,也让人们在早发现的基础上掌握了早干预的手段。陈晓春解释,过去,AD治疗以胆碱酯酶抑制剂等缓解症状的药物为主,无法改变疾病进程。现在,随着创新药物获批,以抗β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疾病修饰疗法成为轻度阶段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创新药物实现了疾病治疗从症状的控制到疾病修饰治疗的转变。以其中一已获批的单抗为例,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疾病进展较早的人群中,接受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显著减缓了35%,在整体人群中,药物治疗则显著减缓了22%,并且在斑块清除之后可以停药。”陈英耀说,这表明早期干预治疗,效果积极。AD领域还有很多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希望通过医保准入,让更多人获益。

“破解AD困境、落实《行动计划》,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特别是在基层加大投入。如果能够把AD应对策略纳入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做好早期筛查、早期健康教育,将早期干预和治疗做到位,未来就不会出现庞大的中重度AD患者群体,早期干预是破题的最优解。”金维刚说。